2024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
导 语
2月1日,2024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在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会上,渭南市、榆林市、安康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别围绕耕地保护、要素保障、地灾防治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省厅公众号予以摘编,供各地学习借鉴。
牢记“国之大者”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渭南市作为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任重道远,各级党委政府旗帜鲜明保护耕地,2023年耕地保护成效显著。
高站位抓好“国之大者”
各级党委政府清醒认识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艰巨性,坚持高点站位,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3次常委会、3次常务会、7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调度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市县自然资源部门聚焦考核“五项”指标,坚持保数量、提质量、增规模、管用途、防违法,耕地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
高要求抓好责任落实
以“田长制”和“自然资源政策法规宣传年”活动为抓手,逐级压实保护责任,强化保护意识。市县两级全面落实田长制和激励办法,建立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4+1”田长体系落实17596人,设置镇村公示牌1844个、田长巡田5.5万人次。同时,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耕种,严格规范流转土地”思路,建立“田长云”,入村到户发放明白卡、告知书、承诺书等,落实责任到人到地块到用途。开展为期一年的“自然资源政策法规宣传年”活动,共印发图册2400余份、发送短信7万余条、上门入户送法万余人次,面向乡镇开展法治大讲堂30余期,在主流媒体平台发布专栏报道60期,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保护耕地的浓厚氛围。
高标准抓好保护利用
坚持建管护一体推进耕地保护。严抓卫片执法,坚持“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按照“月清、季核、年度评估”模式,推行“3+2+10+3”的18天闭环核查整改机制,坚决遏制新增。积极稳妥解决光伏用地问题。狠抓占补平衡,全年入库项目64个、1.5万亩、产能1047万公斤,为全省占补平衡作出了贡献。紧抓进出平衡,完成10个县市区总体方案审批,组织编制2个水库专项方案并报备挂钩。
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
对标考核指标,坚持党委政府牵头、市局领导包联、部门密切协同,逐县“解剖麻雀”,综合研判推进。强力推进核实处置。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上下发的6.8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核实处置任务,并隐性补划10.64万亩,划定储备区14.18万亩,落实省级安排补划永久基本农田2.68万亩。有序推进变更调查,坚持真实性是变更调查生命线的要求,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经汇总初步调查成果,全市2023年底现有耕地610.57万亩,较2022年度净增加18.83万亩,以年度任务为基础恢复耕地26.02万亩,超额完成23万亩的年度恢复任务。扎实推动督察整改,坚持一案一策,分类处置,逐县区压实整改责任,有力有序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022年立行立改问题完成整改119个、整改率92.2%;2023年立行立改问题完成整改52个、整改率94.3%。
2024年,渭南市耕地保护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以正本清源严保护、改革创新促发展为核心,以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占用耕地为重点,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一是在制度建设、政策培训、田长巡田、科技支撑、宣传引导五个方面下功夫,推深做细“田长制”;二是在保数量、提质量、增规模、管用途、防违法五个重点方面出实招,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三是在早谋划、学政策、明规则、抓整改、严核定五项措施中求突破,规范落实“大占补”,确保各项改革创新举措落地落实。
围绕高质量项目建设 强化建设用地要素保障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在省厅党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和各处室单位精心指导、全力帮助下,我局认真贯彻全省“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项目建设大局,不断强化建设用地要素保障工作,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取得比预期要好的成效。
坚持不懈,能化用地指标难题得到破解
针对我市能化项目用地面积大、城镇开发边界规模不足的实际,连续三年坚持不懈向部省争取城镇开发边界支持政策。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厅领导高位推动下,我局顶住争取过程一波三折的压力,保持不言放弃的定力和用尽全力的韧劲,最终得到自然资源部的政策支持。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政策机遇,一次调整优化城镇开发边界5.56万亩,破解了困扰我市大半年的能化项目用地规划指标难题,并落实了一批非能化项目规划指标。
统筹推进,建设用地要素保障连创佳绩
面对建设用地保障任务全省最重的实际,坚持多环节、全流程统筹推进。办理用地预选5.59万亩,同比增长48.8%;获批建设用地5.28万亩,同比增长84.6%,其中省政府审批4.74万亩,全省占比35.8%;供应建设用地7.56万亩,同比增长63.3%;供应“标准地”7518.26亩,同比增长127.7%,各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省级、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保障率分别达到96.1%、95%。延榆高铁先行用地创造了县级受理到自然资源部批复用时35天的全省最快纪录,保障了这一全省重大项目、全市人民盼望已久工程的开工建设。
探索创新,建设用地报批流程持续优化
立足“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出业务流程优化举措。报请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用地报批涉及的四个程序性文件授权资源规划部门办文;“一书四方案”不再上政府会议研究,直接由分管领导签发。不断完善一科牵头、并联审查、一次上会、分别办理的“五合一”审查机制,一次研究确定规划条件、供地方案、土地价款、用地规划、不动产登记等五个事项。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在建设用地报件报省后,即启动五个事项审查;探索“红蓝章”预审批改革,将内部容缺受理升级为部门间“红蓝章”预审批。
打通堵点,建设用地报批效率明显提高
坚持问题导向,聚力解决建设用地报批中的堵点问题。印发《关于做好土地征收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夯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乡镇街办属地责任。加快推进区域评估,6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面开展“6+X”区域评估,其中1个国家级园区完成了全部6项区域评估。承接省厅下放的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审查职责,完成22个园区、739.1平方公里的压覆评估;办理压覆业务227件,同比增长2.5倍,其中市县两级查询认定、不作压覆处理占比65.2%。提请市政府建立双周联审联批机制,协调推进相关部门前置手续办理。
开年伊始,我局在前期谋划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用地要素保障,一次出台《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提高资源规划要素保障水平的若干措施》等六个文件。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工作举措,不断提升建设用地要素保障水平,助力全市项目高质量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力“五化”建设 筑牢地灾防治安全屏障
安康市自然资源局
安康市是陕西乃至全国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区域,全市地质灾害极高、高、中风险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3.91%。截至2023年底,在册隐患点达2964处(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威胁1.72万户、8.04万人,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2023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聚力防灾责任网格化、基础工作规范化、监测预警精准化、宣传演练常态化、工程治理标准化“五化”建设,筑牢地灾防治安全屏障,地质灾害实现“零伤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0起,避免103人伤亡。其中8起获省厅通报表扬,3起入选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主要做法是:
防灾责任网格化
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县、镇、村、隐患点监测人员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各尽其责,自然资源、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发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灾减灾网格管理责任体系;市政府召开防汛防滑会议21次、召开地灾专题会3次,部门召开视频调度会8次,以市地灾指挥部发文21次,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抓、驻县蹲点,有效应对17轮区域性强降雨;将地灾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年初下达全市防治指标任务,市县两级防治方案在汛前发布,修编防抢撤预案595个,发布率100%,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基础工作规范化
规范巡查排查,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雨前、雨中、雨后排查,建立市县重点隐患排查台账。累计开展全域风险隐患巡查排查2.51万次,紧急撤离群众1.95万户4.5万人,开展应急调查515次;规范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县级领导带班、专人值班,将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工作纳入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内容,累计抽查县区应急值守364人次、群测群防员1.99万人;规范技术支撑,督促中陕核、中煤航测、地质一队平战结合技术单位组建3支技术队伍76人24辆车,汛期驻守12个县区蹲点指导。
监测预警精准化
建立会商制度,与气象局签署《联合提升安康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合作协议》,市级部门累计开展会商研判21次、市县两级发布地灾气象风险预警166次,发布预警短信5.92万条,发送防灾预警信息46万条;坚持群测群防,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4”工作模式,完善县、镇、村、监测员、技术队伍5级群测群防网格体系;强化科技支撑,480处普适型监测预警点上线运行,建成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全市布设自动化监测预警点2086处,有效预警19起,成功预报3起,避免14人伤亡。
宣传演练常态化
坚持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相结合的办法,采取集中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全市累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3456次,参与受威胁群众6.94万余人,宣传培训3112次,参与群众6.7万余人,发放材料4.1万余份;组织专家深入社区、村镇和院落巡回宣讲4次、开展电视台专家访谈2期,真正让防灾避险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工程治理标准化
以《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为标准,制定《安康市自筹资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做到项目申报、审查程序、工程验收标准化。累计争取地灾防治项目资金0.91亿元,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项目建设,12个治理工程、6个1:10000风险调查评价、480处普适型监测预警点均已完成目标任务;建立完善以避灾搬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机制,核销隐患点94处,持续从源头上消除地灾隐患。
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出预警、果断撤离”的闭环管理要求和“隐患点+风险区”动态管控机制,持续深化“五化”建设,扎实做好地灾防治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