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无障碍浏览
本站支持IPV6

《陕西自然资源信息》2024年第一期

时间:2024年01月04日11时05分 作者:未知 来源:陕西省自然资源厅 分享至:

       编者按:2020年自然资源部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来,陕西省充分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通过试点摸底调查、现场踏勘、讨论筛选等,上报获自然资源部同意西安高陵、宝鸡麟游、延安黄龙等 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试点阶段性评估总结显示,9个试点已完成总投资 71772.06万元,实现了优化空间格局、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品质、美化人居环境的综合效益,总结提炼出农业旅游融合、生态产业融合、特色村庄保护、农田整治保护等符合我省地方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本期总结刊发我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经验,以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实践参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期间,起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蓝图,即在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通过全域编制建设规划、实施村庄环境治理、保护历史传统文化等措施,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历经 20年,“千万工程”已成为当代中国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要战略,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与精神文明共进、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并正式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全域土地整治在完成农用地改造、村庄综合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与优化低效建设用地等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关系协调优化、产业关系升级调整、治理关系整体再造,为产业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宜居乡村建设绘就美好画卷,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调。

       陕西省试点开展以来,9个试点区域已完成总投资71772.06万元,其中政府相关部门资金投入 17190.3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 54581.71万元。实现了优化空间格局、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等四个阶段性目标。

       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坚持规划引领和管控,9个试点已实施建设用地整理面积 82.7257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减少67.4669公顷,农村发展空间格局得到重构,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有效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盘活农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休闲旅游、生态养殖、种植示范、现代农业等产业功能区初步形成,为各类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

       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采取高标准农田整治、土壤改良、深松施肥、配套道路及灌溉设施等措施,9个试点已完成农用地整理 1386.0523公顷,实现新增耕地 96.5325公顷,有效促进耕地集中连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生产格局,为现代农业产业高效集约发展打牢了基础。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9个试点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 4477.4407公顷,提高地质灾害防护能力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优化了乡村生态结构,初步形成了绿、亮、净、美、畅的乡村生态环境。

       人居条件进一步改善。统筹人口、资源、产业等因素,科学确定中心村规模和布局,实施自然村庄重组整合,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避让灾害点,实施集中搬迁安置,群众住房、通行等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提升,形成了“村在绿中,人在景中”优美画卷,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通过提炼总结,试点地区形成了农业旅游融合、生态产业融合、特色村庄保护和农田整治保护等四类符合陕西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农业旅游融合类。安康市白河县仓上镇试点,建立集旅游观光、现代特色农业及“三苦精神”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将搬迁户的旧宅基地进行复垦,发展园区经济;将分散户群众 129户进行集中安置,让搬迁群众成为园区职工和产业工人。通过土地流转、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建园区和集中安置建社区方式,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结合,打造集农牧业产业园区、旅游观光、农旅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生态产业融合类。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试点,整治区域内实施生态修复整治 2610公顷,植被覆盖度达到 47%以上;实施废旧农村居民点复垦,腾退建设用地指标 107.75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 93.70公顷,建成现代绿色无污染绿色采摘大棚 93座,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打造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 30余万人次,实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实现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入选《2023年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特色村庄保护类。榆林市绥德县满堂川镇试点,以郭家沟村特色保护为核心(《平凡的世界》双水村取景地),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思路,通过整理耕地 8.7公顷、复垦腾退废旧建设用地 3.2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 16.2公顷,实现新增耕地 5.73公顷、新增耕地率 6%,优化了村庄用地布局,建成现代绿色采摘大棚 25座,发展特色种植业 1200亩,完善一

批旅游服务设施,年接待游客 8万余人次、接待写生人员近5000人次,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村民年经济收入 200万元。

       农田整治保护类。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试点,实施农用地整治 356.8964公顷,采取坡改梯和旱改水等措施,将未利用地、低效园地、撂荒地整治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新增耕地 29.2667公顷,耕地提等升级 210.9915公顷。宝鸡市麟游县九成宫镇试点,实施农用地整理 517公顷,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 449公顷,耕地小块并大块,耕地地块由256块减少到 244块。

       接下来,我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继续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阶段,通过探索打破乡镇行政边界等方式,创新整治模式,加速要素流动,承担起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同向合力、共创佳绩的重任。整治实施过程要切实加强整治项目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要创新整合资金,实现从短期项目投入转向长期共建共享,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