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地搬迁社区党建“五个五”工作模式的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加强社区建设很重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年来,安康市聚焦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探索实施易地搬迁社区党建“五个五”工作模式,推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背景动因
自2011年陕南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启动以来,截至2019年底,安康市共易地搬迁26.73万户、93.78万人(见图1),占全市总人口的31%、全省搬迁总人数的35%。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0.5万户、33.5万人,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三。共设移民搬迁安置点1364个。搬迁群众中,共有党员8592名。
随着搬迁规划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和搬迁群众的大量入住,面对基层组织重构、群众跨域流动等深刻变化,搬迁社区在运行之初也暴露出组织架构不健全、公共服务跟不上、群众生活难融入(见图2)、增收致富渠道窄(见图3)、党员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如何通过抓实社区党建,引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是摆在全市组织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各县区因地制宜,积极深化探索,汉阴县创新构建以1个支部为统领,搬迁社区管委会、新社区工厂、农业园区3个载体为支撑,物业、便民服务、平价购物、儿童托管、老人日间照料、矛盾调解、文体活动、红白喜事服务8个中心为主要内容的“138”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服务管理体系,岚皋县推行以“党建‘红色’引领、两业‘金色’增收”、三方协同“橙色”管理、4+X“绿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睦邻之家”模式,平利县聚焦“置家业、兴产业、扩就业、促创业、优物业”强保障做法,白河县实施集中安置、产业发展、搬新拆旧、新民风建设、社区管理服务、党建引领“六大融入提升”行动等,为破解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难题积累了经验。安康市在总结基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加强易地搬迁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抓党建、壮队伍、优保障、建制度、强引领”思路,推动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后续扶持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易地搬迁社区党建“五个五”工作模式,努力打造党建引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的安康样本。
二、主要做法
全面实施易地搬迁社区党建“五个五”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冲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壁垒,统筹各类资源、力量下沉搬迁社区,真正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成果。
(一)采取“五种方式”,健全组织体系。对全市136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党员、党组织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完善工作台账。采取单独、联合、挂靠、选派党建指导员、设立群团组织等五种方式,在300户以上符合条件的安置点单独组建党组织,300户以下的联合、挂靠组建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安置点采取建立选派党建指导员、设立群团组织的方式,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10月,单独组建党组织64个,联合挂靠组建党组织20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533人、第一书记108人,成立工青妇群团组织125个(见图4)。各县区采取同步成立群团组织、居委会、社会组织、业委会等自治组织的方式,成立易地搬迁社区居委会53个,组建搬迁小区业主委员会72个,引进、成立物业公司159家,构建联系无障碍、管理无盲区、服务无缝隙的“立体化”搬迁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同时,依托各类经营主体,将党组织建在车间厂房、生产班组、合作社等产业链上,进一步延伸党建触角、细化治理单元。
(二)建强“五支队伍”,配强工作力量。着力建强党组织书记、“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和后备力量“五支队伍”。采取从担任过村组干部的搬迁党员群众中优选、跨区域遴选、机关下派、党建指导员转任等方式,为新建社区党组织选优配齐党组织书记53人。推行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实行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选配“两委”班子125名、党小组组长420名。加强社区后备力量培养,实施“万名优秀青年回引”行动和“万名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每个新建社区培养储备至少2名后备力量。把党员发展计划向易地搬迁社区倾斜,确保每个新建社区到2021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整合人社、财政等部门资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全市新建社区共配备公共服务员、就业指导员、文化服务员、社会治理员720名,充实社区服务力量。大力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各类志愿服务队,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精细化服务。
(三)落实“五项保障”,完善服务体系。落实新建社区干部补贴、党建工作经费、办公服务经费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远程教育设备配备“五项保障”。整合项目资金资源,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加大搬迁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全市累计投入78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43个。在市管党费中设立奖补资金,为每个新建社区提供5—10万元资金补贴。按照“功能完备实用、服务群众便捷”的原则,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配套平价购物、老人照料、矛盾调解、卫生医疗等基本服务机构或站点的“15分钟服务圈”,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大力发展“小餐馆”“小菜园”“小库房”“小公墓”等惠民利民小项目,解决搬迁群众吃菜难、物资堆放难以及婚丧嫁娶、文明殡葬等问题。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服务党员群众、凝聚发展合力的作用,配齐“八个一百”远教扶贫设备,在条件较好的社区建设示范广场,开办电商示范店,成立区域化培训中心。分别按照城镇、农村社区保障标准落实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办公服务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建立社区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确保社区有充足能力办事服务。
(四)健全“五项制度”,推动规范运行。健全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党组织对其他组织和各类社区事务的领导;深化“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机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实行分类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就业、医疗、养老各项权益衔接到位、更好享受基本服务;建立包帮联建制度,全市共确定市级帮扶部门22个,包抓县、科级领导80余人,选派工作队40余支,打造了一批“党建引领强、产业基础好、配套设施全、公共服务优、社会治理新、村风民风淳”的易地搬迁社区示范点,有效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健全“双网管理”制度,建成以“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为基本框架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全覆盖建立社区“网络党支部”,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上办”;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梳理与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力事项,建立社区“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和主要干部责任清单“两个清单”,规范事项办理流程,强化监督约束,确保搬迁社区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五)推行“五项机制”,确保作用发挥。全面推行支部+产业发展、支部+社区治理、支部+文化建设、支部+创业就业、支部+公共服务“五项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纽带作用。大力培育新社区工厂、农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市场主体。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思路,推动全市100户以上的易地搬迁社区实现农业园区、新社区工厂“两个全覆盖”,建设新社区工厂665家(见图5),总产值达19.48亿元,人均月工资达2000元;建设产业园区(基地)756个,培育市级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50个、县级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50个,辐射带动成立农业企业(合作社)954个,共吸纳8.3万户、15.61万搬迁群众就地就近稳定增收就业。同时,采取土地山林股份合作、资产量化保底分红等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800余个,吸纳6.13万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深化“党建+技能培训”,依托“紫阳修脚”“旬阳建工”“汉阴厨师”等劳务品牌,党组织牵头将技能培训与当地特色产业、安置区用工项目、劳务输出项目紧密结合,采取在职培训、以工代训、县校合作等形式,组织开展“菜单式”就业技能培训6万余人次、创业培训20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7451个,转移就业12.39万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四会”机制,定期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积极融入新环境、合力创造新生活。
三、工作成效
(一)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在社区党组织建设中,通过建制度、强保障,推动组织生活正常开展、组织工作高效推进、党员教育管理严实规范,同步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导、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易地搬迁社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组织职能优势,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调研中,86.6%的搬迁群众明确表示,遇到困难首先会找社区党组织。
(二)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改善。安康市实施“五个五”工作模式,通过以党组织为主心骨,以党员为领头雁,健全服务保障设施,协调土地流转,强化新社区工厂培育,布局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宜居宜业新社区、创业就业新厂区、致富带富新园区建设“三区同步”。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取得了群众增收、社区繁荣、经济发展的多赢效果。调研中,73.9%的群众反映搬迁后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75.2%的群众对搬迁后的生活感到满意(见图6),22.3%的群众感到比较满意。
(三)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安康市在易地搬迁社区通过织密组织体系筑牢基层堡垒,建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健全就业创业体系促进群众回流,有效解决“三留守”问题,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93.78万搬迁群众过上了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推动全市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易地搬迁社区党建“五个五”工作模式实施以来,通过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实施“三区同步”,推动“五治融合”,全市易地搬迁社区逐步构建起“一核三区五治”的总体布局,向打造乐业安居的幸福家园迈出了坚实步伐。
四、经验启示
(一)做好易地搬迁后扶工作,必须建强党组织。安康市在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中,以建强党组织为首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科学设置搬迁安置区党组织,实行“一区一策”,切实做到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以党组织为核心,领导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发展,组织社区党员带头参与群众自治、宣传引导和新民风培树,提升了组织力和战斗力。
(二)做好易地搬迁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健全完善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是社区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唱”,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合唱团”,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引领发展的体制机制。安康市实施易地搬迁社区党建“五个五”工作模式,从队伍建设、议事决策、服务保障、作用发挥等全方位建立健全了以“支部+”为核心的制度机制体系,形成了有人办事、有制度管事、有力量成事的发展格局,打通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最后一公里”。
(三)做好易地搬迁社区党建工作,必须聚焦乐业安居。易地搬迁社区党建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领域、新课题,工作思路和重点要适应社区发展和群众关切,核心是聚焦“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这个目标,推动抓党建与抓发展互促共融。安康市实施易地搬迁社区党建“五个五”工作模式,就是突出在社区治理、优化服务、促进增收上下功夫、求突破,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健全线上线下网格化治理模式,建立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的增收致富链条,解决搬迁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创造了乐业安居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