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无障碍浏览
本站支持IPV6

秦岭深处的“自然资源科技卫士”

时间:2021年09月14日10时16分 作者:王少勇 王锋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分享至: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在重拳治乱的基础上,正步入常态化、长效化和精细化的轨道,科技手段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支撑,不仅让某些具体工作更加高效、精确,还带来了整体工作机制的完善、工作水平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秦岭深处的“自然资源科技卫士”,打开了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更精准的界线,让保护不差毫厘

  在位于陕西省柞水县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附近,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所属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的工程师刘金龙、赵旭东和袁博近期在这里实地踏勘,确定此处秦岭保护区界桩的位置。一个又一个间隔约500米的界桩,将为秦岭保护区划定精确的界线。

  过去,人们常望着这片葱郁的山说:“这就是秦岭。”可秦岭具体包括哪些区域,其边界在哪里?答案却很笼统。这无疑给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日常监管带来了难题。

  2019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和重要区域。《条例》要求,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标志、标牌、界桩设置标准和办法,设置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保护标志、标牌、界桩。

  如今,陕西省涉及秦岭的6个市、39个县(市、区)都在开展这项“勘界立标”工作。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派出了多个工作小组驻扎各地,一个点一个点地确定界桩、标牌的位置,完成落地,并支撑服务当地政府部门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刘金龙他们驻扎秦岭深处已有八九个月。柞水县全境都在秦岭保护区内,工作任务重。虽然这里离西安不远,但他们一个月才回家一趟。山里很多地方没有移动通信信号,在实地踏勘中,他们常常要爬到附近的山坡上架设基站和中继电台,通过网络中继的手段传递信号,从而确定界桩的精确位置。他们从这一个山脚走到那一个山脚,时间长了,当地老百姓看见头戴草帽、手持北斗定位终端和对讲机的测绘队员,总是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呼。

  “勘界立标”不光靠脚去走。如今,秦岭区域内2米分辨率的实景三维模型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为了使保护区界线的划定更加精确,边界区域10厘米高分辨率的实景三维模型也在全面实施。“比如,秦岭保护区以山体坡底为界,如果植被覆盖,单从正射影像图上很难看出坡度,从而无法精确确定坡底的位置。而借助高分辨率的实景三维模型,可以做到一目了然。”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的工程师王腾龙说。

  如此一来,实体界桩落在了实地,电子界桩落在了图上,都落在了监管系统里。界桩位置精确到厘米,保护区界线清晰,可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权威的基础依据。

  目前,柞水县的“勘界立标”工作已接近尾声。记者看到一处山坡下埋设好的界桩,一个约50厘米高的长方体,醒目的字体标志着两侧区域的性质:一侧是重点保护区,另一侧是核心保护区。用手机扫描界桩上的二维码,网页会自动跳转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首页,可了解到秦岭概况、法规规划、保护动态等内容。

  标牌通常设立在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人流量较大的位置,上面有本县(市、区)辖区内保护区范围图、保护区概括和动植物资源等介绍,主要起到警示和宣传作用。记者看到,标牌顶部还安装了摄像头,通过互联网络端设备对周边区域实时监控。

  更科学的系统,让监管严密高效

  在陕西省太白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员对刚下发的一处疑似问题图斑进行实地核查和现场取证是这样操作的:他把从多个角度拍摄的照片,通过手机APP上传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取证任务管理系统。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运维中心设在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该平台自运行以来,不断进行技术、流程、界面等方面的优化,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步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

  “为实现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快速发现、精准处理和及时反馈,我们采取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副院长张向阳说,“空”是指动态更新的遥感卫星影像,“天”是指在重点区域通过无人机航摄按需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地”即是网格员的地面巡查。

  监管平台还实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监管方式的结合。通过“空”和“天”等监测技术获取的疑似问题图斑下发给网格员,网格员实地核查确认后逐级上传,层层把关,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而“空”和“天”的方式未发现的问题,网格员通过地面巡查发现后,也可以通过系统向上反映。

  监管平台将陕西境内秦岭全域5.82万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划分为2510个网格单元,目前系统共录入省市县乡四级网格员6424个。

  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的工程师曹增增是监管平台的技术专家。他的工作还有点“售后服务”的色彩。几乎全省各地的网格员都知道他的联系方式,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向他请教。不过随着系统的不断优化,他接到“求助电话”逐渐减少。

  “今年,我们对监管平台中的3个应用系统,异常监测与运行监控系统、取证任务管理系统和现场取证系统重新构架、设计,按照任务管理、举证管理和台账管理3条主线分类对模块进行重新划分和整合,形成模块更加明确、功能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合理的功能结构,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更加容易掌握和使用。”曹增增说,供各级管理人员使用的秦岭生态卫士APP与供各级网格员使用的现场取证系统APP也计划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

  曹增增向记者演示了经过优化、计划于近期上线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最新网页。网站将首次对公众开放,并新设立了“群众举报”板块,发动全社会力量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更敏锐的“眼睛”,让远方直观可视

  在陕西省华阴市秦岭山脉的一个峪口,道路因强降雨而封闭,任何车辆和行人近期都不得进入。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的工程师王文轩和常航航从车上取下无人机,对峪口内的情况进行航空摄影,其中包括一处已经完成生态修复的关停矿山。

  他们此举既是为了掌握峪口内地形地貌和原有矿山的最新变化,也是对之前网格员取证工作的一次抽查。

  “无人机航摄在为秦岭区域小水电站、尾矿库专项整治任务提供技术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向阳说,比如小水电站的一些数据难以实地测量,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建立5~10厘米精度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通过电脑软件就能精确获得坝体长度、高程和出水口位置等精确数据,为有关部门研判、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今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完成了438座秦岭区域小水电站核查工作,采集水电站厂房、坝体等附属设施位置坐标,完成水电站正射影像和三维模型生产,并编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小水电站项目整治图册》1套和《陕西省秦岭区域基础数据——小水电站篇》1本,为省委、省政府研究小水电站整治工作专题会议提供直观的数据、图片依据;根据陕西省应急管理厅提供的秦岭区域270座尾矿库名录,利用省级基础测绘、卫星影像等成果叠加分析、综合判读,初步确定246处尾矿库详细位置,并实地核查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23座尾矿库,完成尾矿库点位测量、无人机航摄、数字正射影像生成、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等工作,为尾矿库治理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正在参与陕西省秦岭视频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工作。以秦岭五乱(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整治、水源地保护、尾矿库监管、森林防火监测、地质灾害预防、危化品运输通道、田野文物监测为重点,采用“省级统建,市县共用”的平台架构搭建数字化工作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监管体系,努力实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点位可视、问题可知、过程可查、风险可控”。

  “新时期测绘工作要发挥好‘两支撑、一提升’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将支撑服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不断摸索前行,充分发挥测绘专业技术优势。今后,我们将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为保护美丽秦岭作出更大贡献。”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宏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