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无障碍浏览
本站支持IPV6

激情挥洒在一线 青春无悔谱华章

时间:2018-07-12 18:06 作者:任昌蛟 黄明贵 来源: 分享至:

--记宁陕县国土资源局扶贫挂职副局长、驻村帮扶队长崔世华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重要战役。脱贫攻坚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共产党人立下愚公移山志;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需要共产党员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需要领导干部苦练心智,矢志不渝,初心不减;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壮举,需要举全国之力。脱贫攻坚决战冲刺的号角再次吹响集结,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向贫困发起了最后的冲刺、进攻。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数以万计党员干部舍弃了自己家庭生活,义无反顾地奔赴在扶贫一线。在这个战场上,没有硝烟,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轰鸣的枪炮声,但同样有流血、有伤亡,有数百名扶贫干部相继受伤、倒下乃至牺牲……只因在他们他心中只有一种信仰——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只因他们早已许下诺言和心中的那份誓言——带领群众共奔小康!只因他们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心系贫苦群众的国土铁军!他怀揣着脱贫的梦想,奋斗在基层一线;他内敛却不失智慧,低调却不乏热情;他或许因为自己也是大山的儿子,不忘初心,对秦岭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愈久弥深;他坚持长期驻村,与群众朝夕相处,时刻将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抒写了一名共产党员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他就是经安康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推荐、市委组织部同意选派“七个一批”在宁陕县国土资源局扶贫挂职的副局长——崔世华。

与这位80后的局长初识是在宁陕县太山庙镇太山村委活动室。后来了解到,2005年7月毕业于安康师范专科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经营专业的他,在安康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和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的十余年中,始终保持着“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孜孜不倦、脚步不停、奔腾向前”的奋斗姿态,始终坚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的干事创业热情,在新时代人生的征途上站正、行稳、走远。

义无反顾,投身到脱贫攻坚战场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一个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市,辖区内的县区均为贫困县。为了摆脱贫困,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市委把充实扶贫一线工作力量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充实和加强县区脱贫工作力量,从市直部门选拔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区重点职能部门挂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当领导找他谈话的时候,这个80后的小伙子没有推脱,“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客服一切困难把工作做好。”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这句话的背后是身体不好又年迈父母的担心、是幼小孩子的哭闹、是妻子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大力支持,在“公”与“私”面前的抉择,他依然选择了基层一线。就这样,带着组织的嘱托、家人的支持,崔世华从市上单位来到了山区一线战场前沿,投身到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攻坚战之中。

五月的宁陕,春意盎然,万物生机勃勃。走进太山村,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清香,村庄显得格外安详与平静。正是这种安详与平静,让他看到了村庄的落后与贫穷。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没有退缩,而是让他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于是心中暗自立誓:一定要扎根深山,服务群众,干出一番事业,创出一片天地!

进组入户,摸清底数精施策

摸清具体情况是做好后期一切工作的基础。沿着曲折、颠簸的公路,行程一小时左右到达帮扶地太山村。当看到贫困户破败的院落,乱七八糟的杂物,窘迫的生活,他的心里一颤。历经改革开放40年,竟然还有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让他陷入了无尽的沉思和追问,是群众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还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党的好政策未得到很好的落实还是资金短缺?是项目不多还是先天条件不足?在太山村这条扶贫的路上,他不停的追问着他自己。但同时,他悄悄告诫自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里的现状得到改变,让这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六月,太山村的太阳显得格外有些硬气,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顶着焦阳,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拿着民情日记本记录着每家每户的情况。白天进村入户,晚上和村两委及工作队商量对策。白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历时20多天走访了县国土局帮扶的109户贫困户,一手资料得到全面掌握。缺资金、缺技术、因病……致贫原因很多。基本情况熟知后,针对每户实际情况、家庭现状和本人意愿,量身打造的脱贫帮扶计划也就应运而生。通过移民搬迁、房屋改造可解决贫困户住房、用水、通路的问题;通过办理政府贴息贷款、互助资金贷款、组织技术培训等可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通过大病救助、教育扶贫等可解决贫困户因病、因学致贫的问题等等。一副伟大的脱贫蓝图绘制完成,艰辛的过程实施还需要挥洒更多的汗水。

夯实基础,打通脱贫致富制约瓶颈

要得富,先修路。道路不畅、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着太山村人民群众生产致富,经过调研论证,决定首先将通组这条致富路建设好、维护好。说了算,定了干,6公里的水泥路在实干苦干50天后全面竣工,并对通行力度差、路面窄、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路段进行加宽、加固,极大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维修铁索桥9处,新修铁索桥2处,修建公厕1处,垃圾房4处,垃圾池4个,连户路2条800米,道路、便民桥等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建拦水坝、修堰渠也是当务之急,及时组织规划、征求意见、讨论决定,立马动工。以土地开发整理为抓手,以高标准农田治理为牵引,争取350万元项目资金修建太山村灌溉渠道2300米、拦河水坝35米,有效保障了村民农业生产用水,形成了夏粮干旱不减产、产业发展不受阻良好局面。

吃上“放心水”一直以来都是太山村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望,当他了解到群众愿望时,就一直记在心上,下来就通过各方努力,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很快总投资30余万元的安全饮水工程在太山村建成建好,100户400余人安全饮用水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使村民用上了干净水、卫生水,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密切了干群关系,为早日实现致富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培植活水,斩断致贫之根防返贫

扶贫一年多来,他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太山村的发展短板,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着力破解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斩断致贫之根防返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贫困户真正甩掉贫困帽子,拔掉穷根,关键要在贫困户的思想上下功夫,扶志与扶智同扶贫结合起来,让贫困户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中动起来。利用群众会、党员会等发动群众,对其进行感恩教育,不负党恩,圆其小梦,成就大梦,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以前的“告状户”,现在变成了模范户;以前的“大懒汉”,现在变成了勤快人。贫困户的思想首先强起来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强起来了。

为贫困户增收才是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根本。引企业、建产业,轰轰烈烈有起色。在实践中他也探索出了“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先后引进陕西华鑫有限公司、宁陕县隆源生态等五家公司,成立了宁陕县山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艾班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村民签订用地、用工协议,将撂荒的土地重焕生机,同时农闲期间群众也有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使太山村一、二、六、七组农户户均增收超过1000元。滨海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协议,使农副产品销路有了着落。山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有机稻米、有机杂粮500余亩。组织带领村两委、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及产业发展大户30余人到石泉县正兴有机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洽谈黄花菜合作事宜,确定种植黄花菜50亩,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在田间地头讲解栽培技术要点、管护过程注意事项,采摘要领等具体措施,通过产业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兴产业搞发展。筹集15万元,为梅花鹿代养、林麝养殖及黄花菜种植分别提供5万元的资金支持,并多次联系西安中测咨询有限公司,带领相关股室深入产业合作社用地现场选址、踏勘。针对不能外出且年龄偏大的贫困劳动力,他安排到国土局负责的工程项目上就近务工,提供了40多人次的务工机会,人均增加了4000多元的收入。同时,他还争取10余万元资金为太山村购买春耕生产肥料600多袋,为产业大户奖补争取资金12万元。在“输血”的同时,他十分重视 “造血”功能,从调整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量土体挖掘整合等出入手,开辟绿色通道,为太山村发展村级经济和贫困户创业提供用地支持。

强本固基,惠民利民,真抓实干绘蓝图。太山村以山地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但具有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该村以食用菌生产、大鲵养殖、猪苓种植和核桃板栗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为了发挥自身优势,打好产业扶贫牌,实现永久脱贫。

心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

在帮扶工作中,他把贫困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贫困群众的生活怎么样也一直是他内心的牵挂,遇到生活不太好的,他都自己掏钱买东西,给贫困户送去。

那是去年的一个冬天,寒风呼啸,大雪封路,崔局长带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踏着皑皑的积雪步行四公里去五组的贫困户余清明的家中查看生活情况和过冬物资。虽然心中有所准备,但是他还是被余清明家里的贫困程度给“震”住了。该户家中共有3口人,家里有相依为命的父女俩和一个3岁的男孩居住在两间土坯房里面,进门的左边是牛圈、右边是猪圈、猪圈的旁边是厕所,其中一间屋内用一道篱笆隔开,前面是一个土灶和烧水取暖的火炉,后面安放的是一张木床,他揭开锅查看焖着的是半锅水少许米,坐在一旁削红薯得女孩穿着单薄的衣服、破烂掉的鞋子连袜子都没有,那瘦小的身躯冻得瑟瑟发抖,长了冻疮的双手显得那么明显,从90后女孩的身上看出历经风霜的她与真实年龄的差异,再看看一旁的孩子如此开心的玩着唯一的玩具,那小脸冻得通红,脚上的鞋子明显大了许多也烂了有洞,小脚丫子露了出来……严寒的冬天崔局长目睹了这一切,内心极其难受,泪水在他眼眶里不停的打转,他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离开该户后,崔局长的心再次久久不能平静,好几个夜晚都睡不好觉,满脑子回忆的都是定格那天看到的场景。

以后的几天,这个情景在他的脑子里久久徘徊,他寻思着该做些什么。利用周末回家的日子,他叫上妻子,一同去购买了米、面、油、袜子及护肤霜,将妻子才买不久的羽绒服一并送到该户,并发动身边的人帮扶救助,还告诉该户,今后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村委找他,并鼓励他勤劳致富,加快发展,早日过上好日子。

同时,在崔局长的积极协调下,余清明分得了一套交钥匙工程的房子,解决了三人住房问题。余清明现在养牛五头,养猪两头,脱贫产业有了起色。

当崔局长再次去他家时,他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了,他笑了,崔局长也笑了,这便是一次次服务百姓之后带给他的欢乐。

困难群众李光翠老人独居山上,高龄95岁的她依然精神矍铄,自给自足,单独居住。2016、2017连续两年对其进行慰问,2017、2018连续两年为其送生产资料发放化肥。2018年春节前夕,崔局长根据她目前居住、生活和健康状况,带领驻村工作队一行去看望她,向她讲政策、摆事例、嘘寒问暖、促心交谈,语重心长叮嘱其子女要照看好老母亲日常生活起居和照顾好老人的身体,并告诉其子女,家有一老就是你们的宝。临别前,老奶奶拄着拐杖,步履蹒跚送他出家门口,眼角泛出泪水,拉着他的胳膊连声说:“小伙子谢谢!谢谢你们!谢谢党的好干部!”那一刻小崔局长流泪了,他不是因为心酸,而是因为为民真帮实扶后的愉悦。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把这里的贫困群众当成亲人,只要有什么困难,只要是找到他,他总是尽最大努力想办法。

两年的扶贫挂职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但崔局长却一门心思放在了太山村乡亲们奔小康上,对于自己家人,他就只剩下愧疚。他最怕周末,因为周末有急切催着要和爸爸见面的女儿;他最怕周末,怕周末有事走不开无法照顾自己的父母;他最怕周末,周末对于国土铁军扶贫干部来说不属于自己。自从崔世华副局长到宁陕工作400多天来,他再也没有自己的周末,他再也没有送自己的女儿去过一次学校,再也没有接过孩子的一次放学。每次在接到女儿电话时他内心酸楚苦痛,孩子在电话中说道“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怎么不要我们了呀,为什么不接我放学,为什么不回家,我好想你啊”听到这些话,这位硬汉男人再也无法忍住泪水的流下,他愧疚的说我真对不起我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那个家。

去年,他不到三岁的女儿被诊断出“间歇性哮喘”连续住院七天时,由于脱贫攻坚任务重,他都无法从战场上离开没有请假回去陪护,仍然奋战在村上。

他将忠于自己的选择,用驻村工作实际行动去诠释同步小康工作,用脚步丈量出太山村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滋润着村民们干涸的心田,让青春之歌在脱贫攻坚上熠熠生辉。

最后“小崔”局长说:“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我得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