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无障碍浏览
本站支持IPV6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时间:2017-10-12 09:50 作者:黄晓芳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至:

      “中国碗盛中国粮”,我国人多地少,如何保护好关系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耕地,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顺天应时的战略考量,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深重嘱托。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数量保护是提升质量和提高单产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有耕地面积20.25亿亩,18亿亩耕地红线得以坚守;全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5.50亿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3亿亩。

      这一成绩的取得,先要归功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近5年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由国务院印发实施,对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作出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实施藏粮于地和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明确了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目标。

      同时,我国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强化对优质耕地的管控。到今年6月,全面划定15.50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超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15.46亿亩保护目标,并全面实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全国城市周边共划定9740万亩,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135万亩,平均保护比例由原来的45%提高到60%。

      此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经过近几年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了以“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试点,全国共整理农村闲置、散乱、粗放建设用地233.7万亩,复垦和地质环境治理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共计900多万亩,改造开发城镇低效用地150万亩,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了土地综合承载能力。

      不过,还需引起重视的是,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了“十二连增”,但已从粮食净出口国变为粮食净进口大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95%的警戒线。尽管目前耕地面积数据有所增加,但用于粮食生产的实有耕地并未增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要继续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贯彻到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

      耕地质量生态并重

      在浙江杭州市的核心区域,有一块八卦田,距许多人为之流连忘返的西湖仅有5公里的距离。在这块占地40亩的八卦田里,种着各种蔬菜瓜果,一到周末,老老少少来这里开心嬉戏。

      一些游客说,这周边的房价已经超过每平方米4万元,还留着这块地,不仅保护了耕地,也让这里成为城市的“生态景观”。

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耕地质量的提升和发挥其生态涵养的功能愈发受重视。

       对于中低水平的农用地,土地整治功不可没。5年来,我国土地整治从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和全域综合整治转变,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农田防灾抗灾能力等耕地质量大幅提升。

      在不少农村,农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建成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同时,通过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与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融合,也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助推老少边穷农村脱贫致富。

      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耕地质量大为提升。5年来,我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03亿亩,新增耕地2700多万亩,农田产出率普遍提高10%至20%,新增粮食产能约370亿斤。同时,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加快了土壤熟化过程,提升土壤肥力。

      此外,耕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具有涵养水源、循环养分、调节气候等功能。近5年来,耕地保护越来越重视通过保护实现生态涵养,通过充分发挥城市周边及交通沿线优质耕地的生态空间功能,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城镇和农村居民,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创新机制齐抓共管

      近5年来,我国耕地保护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17年初,《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首次提出实行跨地区补充耕地的利益调节,允许国家重点扶贫地区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范围内调剂,指标调剂收入用于耕地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利益调节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保护耕地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保护耕地效率和效果的双提升。

      这是我国耕地保护的一大创新政策。对于建设用地紧张的大城市而言,是用资金换土地的好办法;对于广大用地相对充裕的贫困地区来说,可以让土地产生更大效用,换取急需的发展资金。

      我国还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规定“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纪依法追究党政领导责任”、“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等一系列举措。

      5年来,土地督察也成为落实保护耕地责任的“助推器”。土地督察将省级政府履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健全耕地保护制度等情况纳入土地督察的重点内容,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开展督察。

      此外,土地执法充分利用遥感监测、动态巡查、网络信息、群众举报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立体执法监管体系,对耕地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监管;同时,对各类涉及土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问责,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挂牌督办和通报曝光,形成了警示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