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明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编者按:中国地质调查局这几日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1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盛会受到了10余家新闻媒体单位的竞相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更是报道了会议期间发布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的内容。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更是亲临大会现场做了重要讲话,并吹响了“部署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号角。
本文摘录了姜大明部长讲话的主要内容,供读者参考学习。
关键词:地调事业的初心
——是以爱国和创新为核心
不同时期地质调查事业的初心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但却一脉相承、始终坚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中国现代地质先驱的初心是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地质前辈的初心是建设祖国、勇当先锋。改革开放时期,地质工作者的初心是富民强国、改革创新。
中国地质百年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地质调查事业的初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爱国和创新为核心。从爱国到建国,再到强国,从科学救国到“建设尖兵”,再到改革创新,始终一以贯之、未曾改变。
关键词:地调百年的经验
——是继续前行的强大力量
回顾地质调查百年,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发展大势,把牢地质调查事业的正确方向,增强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百年地质调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地质调查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地质调查工作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是地质调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优秀地质文化是地质调查事业薪火相传的思想灵魂。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是地质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智慧结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力量,对于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新型地质调查局
——突出中国特色,发挥制度优势
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科技创新“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确立了“三深”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的总目标。
“三深一土”的战略核心是深地,中国地质调查局不仅是“三深”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且在土地科技方面也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必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所谓“世界一流”就是能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资源大国的地质调查机构比肩,在一些领域还要有所超越;所谓“新型”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发挥制度优势。
关键词:打造“四个中心”
——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
目前全球地质工作正朝着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地球系统过程和整体行为,更加注重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注重宏观与微观、浅部与深部、局部与整体的综合探测。
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调查-监测-模拟-预测-决策已成为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流程,科研范式正由过去的经验范式、理论范式向模拟范式和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目前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都在摒弃以往调查与科研分离的模式,朝着集综合研究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地学机构发展。
要主动适应国际地质科技发展大势,用科技创新改造地质调查、支撑地质调查、引领地质调查,把中国地质调查局打造成为全国的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地质信息集成中心、地质成果转化中心和地质调查规划管理中心。
关键词:建成科技创新型机构
——要集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信息服务于一体
我国地质科技管理几经变化,在国土资源部成立后逐步定型为目前的体制。但这一体制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调查与科研相脱节,调查缺少科技指导,科研缺乏调查支撑。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深入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调查与科研深度融合,把中国地质调查局建成集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机构。
要把中国地科院打造成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六大区地质调查中心要恢复中国地科院区域地质研究所名称,形成六大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协同开放、优势互补、打造一流
要积极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若干个国际研究中心为支撑,以多种野外观测基地(网络)为基础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国家实验室层面上要主导创建地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参与共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要立足特色学科和优势方向,在发挥已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国际研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岩溶地质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创新聚集作用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关地学国际研究中心,打造一流的地学科研平台。
关键词:调动积极性
——要宽容失败,让领衔专家有职有权
中国地质调查局要全面落实国家和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简化程序、下放权力,给研究所、科学家以最大自主权。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的工作重点是做规划、定制度,为科研单位和科学家搞好协调、提供服务。各研究所和大区中心是地质科技创新的实体,要根据部局确定的政策原则,结合地质工作和科研工作规律,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细化政策规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地调局系统要深化与各省(区、市)地调院、监测总站的协同配合,加强与有关高校、科学院、工程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努力形成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格局。国土资源部机关有关司局要主动服务,对地质科技创新给予大力支持。
在基础研究和一些技术研发领域,要切实遵循科研规律,尊重科学研究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允许科研人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能急功近利、瞎搞指挥,不能用各种名义干涉科学研究。要宽容失败,在科技人员遇到挫折时要热情鼓励,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挫伤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要让领衔专家有职有权,让他们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配权,为院士、专家科研活动创造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关键词:人才“双通道”
——要让科研人员过上更有尊严的体面生活
实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略科技突破,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以科学家为主体”的理念,把适应国家需要、具有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
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双通道”培养路径,努力形成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生动局面。
要把尊重人才和保障人才权益结合起来,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度,探索建立有利于地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实现“名利双收”,过上更有尊严的体面生活。
年轻人才是地质调查事业的希望所在,要把培养和发现青年才俊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